歐陽自遠:仰望星空當鋪 腳踏實地
  中國人不能止步於38萬公長灘島裡外的月球,我們應該飛得更遠,飛到幾億公里、幾十億公里、上百億公里”
  文|《小康》記seo者 尤蕾
  12月14日21時11分,“嫦娥三號”落月虹灣。虹灣是雨海西北角的彩虹之灣,位於廣寒宮的後院,是長灘島一處恬靜而幽香的後花園。
  事實上,在我國神話故事中,廣寒宮連同嫦娥、玉兔、吳剛和桂花樹,激發HI-Q褐藻糖膠了幾乎所有中國孩子遙望星空時的無限遐想。多年前,有個小男孩常常獨自坐在草地上凝望夜空,想象著月宮的模樣,經年後,探月成了他一生的事業。
  他,歐陽自遠,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
  月亮之上
  “嫦娥三號”在月球實現軟著陸,再度向外界展示了中國在太空探索上的雄心大志,英國《獨立報》稱它直接擊碎了西方前幾年對中國太空技術的質疑。然而,翹翹板效應卻暗自發酵,技術質疑被消解,另一端的民生質疑卻夾雜在贊嘆中發聲。
  當媒體把登月與勞民傷財一起丟給歐陽自遠時,“目光短淺”,歐陽自遠用如此直接的表達方式回應質疑。歐陽自遠以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為例,指出探月在科技、軍事、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難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阿波羅探月計劃投資為254億美元,共有2萬多家企業、200餘所大學、80多個科研機構參與,總人數超過40萬。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由此產生的3000多種新技術應用到航天航空、軍事、通信、材料、計算機、醫療和民生等領域,引領了全世界在上世紀60-70年代幾乎全部高科技的發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科技產業,誕生了一大批新型的高新工業群體,推動了民用科技及工業的繁榮。美國最近公佈稱,阿波羅計劃的投入產出比為1:14。
  美國阿波羅計劃的一個直接誘因是應對美蘇爭霸,美國力壓前蘇聯後,月球探測基本被擱置。“2005年他們後悔了,感覺到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上的錯誤,他們被限制在低軌道的時間太長了,他們要重返月球,要全面探測太陽系。”歐陽自遠說。
  探月工程對於中國同樣具有巨大的遠期效益。歐陽自遠認為,中國開展月球探測與深空探測,對於科技進步、新興學科誕生與發展、經濟發展、高科技人才培養等都有重要提升作用。
  對於“嫦娥三號”這位“三姑娘”的質疑卻並未就此打住,除了“勞民傷財說”之外,“無意義說”在網絡間也頗為流行。該觀點直指“三姑娘”缺乏軌道艙是其最大缺點,費了力花了錢卻無法拍攝出落月時精彩複雜的過程。由此甚至引申出,此次月球探測沒有實際意義。
  對此,歐陽自遠解釋道,早在上世紀在月球錶面軟著陸技術早已被美國和前蘇聯所掌握,此次計劃的關鍵是我們掌握了軟著陸技術,並非為了表演給大家看。更何況,著陸器和月球車的質量已經是精打細算了,不可能再增加一個專門拍攝落月過程的軌道艙了。而利用另外一個火箭再發射一個軌道艙,成本就太高了。
  實際上,在中國探月工程的三個階段中,“嫦娥三號”是一個關鍵環節,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表示中國人能夠到達地球以外的天體之上。
  天緣巧合
  月亮上是什麼樣?彼時,歐陽自遠還是一個生活在江西的小男孩,課堂上老師教授的月球冷寂無生命的知識讓他懵懂地初識科學。而真正開啟他探月之夢的則是1957年前蘇聯發射的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宣佈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另外則緣自一塊0.5克的月球岩石樣品。
  1978年,對整個中國來說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年份,中國各個領域都在醞釀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年對於歐陽自遠而言,同樣充滿驚喜。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特使、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卡特總統通過他送給當時中國領導人兩件特殊的禮物,一面“阿波羅”號帶上過月球的中國國旗,一塊“阿波羅”宇航員帶回來的月球岩石樣品,重約1克。
  後來歐陽自遠回憶稱,美國贈送月球岩石樣品難免也隱含有要瞭解中國的測試能力與研究水平。
  “阿波羅”號曾6次從月球取回岩石,美國方面並沒有告知中方這塊岩石是哪一次和在什麼區域採集的。是不是把一道謎題拋給了中國?
  中科院地球化學所立即派人到北京取回月球岩石樣品,歐陽自遠負責設計與安排樣品的分析測試。他把樣品分成了兩份,一半用於研究,一半保存起來。歐陽自遠告訴記者,1958年他就開始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質,諸如各類天外來客——隕石、宇宙塵、月球和火星隕石等。20年的積累,讓他破解起這道謎題來並不那麼費勁。“月球岩石我早已比較熟悉,當時美國阿波羅探月已經結束,他們公開的數據我們也瞭解。”歐陽自遠說,他們推斷出這是由“阿波羅”17號飛船採集的樣本。
  歐陽自遠提出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建議,中科院與國防科工委接受了歐陽自遠團隊的報告。然而,前行並非易事,既要踏實能鑽研,又要開展各種“公關”攻勢。因為探月工程戰略與規劃涉及多個部門。歐陽自遠奔波期間,往來於北京與貴陽兩地“游說”各方。
  2001年,歐陽自遠牽頭制訂的“月球探測衛星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通過國家評審。
  2002年國防科工委組織月球探測各領域的專家,由孫家棟院士和歐陽自遠院士負責編寫《我國首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綜合立項報告。》2003年,一份報告送進中南海。2004年元月,時任政府總理溫家寶在報告上簽字,批准繞月探測工程實施。
  一塊岩石改變了學地質出身的歐陽自遠的人生軌跡,或許這之前,某種機緣早已種下。歐陽自遠出生時難產,對此,他對媒體說過:“舅父說這個孩子出生這麼艱難,是來自很遠的地方吧?於是,我的名字就叫做歐陽自遠了。我也覺得這個名字很有意思:我研究的隕石來自遙遠的太空,後來研究的宇宙塵、月球的岩石,也都來自遙遠的太空。我真的很難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安排,天緣巧合。”
  飛得更遠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由此“嫦娥之父”成了媒體給予歐陽自遠的個性化標簽。“堅決反對這麼貼標簽!”歐陽自遠反覆跟記者提到,榮光屬於整個團隊,怎麼成了他一個人的榮譽呢?
  事實上,歐陽自遠在“嫦娥一號”發射時壓力大到“手心發汗、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很多天睡不著覺,一種莫名的擔憂,又有一種對嫦娥團隊的堅定信賴。現在提起這段過往,他用“提心吊膽”形容當時的心情。“嫦娥一號到月球邊上走了13天,到了之後要被月球捕獲,成為月球的衛星,這才算真正的成功。並不是火箭發射升空就是成功了,那可不算。”歐陽自遠和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一直盯著,直到宣佈“嫦娥一號”被月球捕獲的一刻,他們倆抱頭痛哭,“繞起來了!繞起來了!”歐陽自遠坦言,現在他對“嫦娥三號”也依然懸著心。
  然而,歐陽自遠還是遇到了一個“坑”。2007年“嫦娥一號”公佈了第一張月面圖,一個小撞擊坑出現了兩次。歐陽自遠在解釋時誤稱月面可能出現了新的撞擊坑,被網友戲謔為“歐陽坑”。歐陽自遠對此挺淡然,“別人的錯誤太多了,我們肯定也有錯誤,或者也有不完整的地方,我們以後再改進就是了。我們要不斷地修正錯誤,改進工作,才有進步”。
  中國人在面對科學探索時的態度和期待通常是“萬無一失”,而科學探索永無止境充滿挑戰的現實卻是,出錯與糾錯。美國和前蘇聯做了44次左右的軟著陸月球,只有19次成功。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在其博客中也曾提問“太空對中國會是特殊的嗎?”顯然,答案是NO。
  “我們的工作團隊當然是最不希望看到失敗的,我也相信這個團隊的責任心與能力,但還是要講,要有思想準備,有一種寬容的允許失敗的心態。”歐陽自遠表示。
  排除萬難,這恐怕成了歐陽自遠的工作慣性。他說,“嫦娥三號”只解決了在月球上安全落下去的問題,如何安全回到地球,這將是“嫦娥五號”的任務,還有很多技術難題需一一攻破。歐陽自遠介紹,我國的月球探測大致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不載人月球探測,第二階段是載人登月,第三階段是建立月球基地。
  他清醒地看到,我國是航天大國,但仍稱不上航天強國。“美國的旅行者1號已經飛了180億公里,但是遠沒有飛出太陽系,只是到達了日球層邊界。嫦娥二號才到達6500萬公里,中國的太陽系探測只能是剛剛起步。”對於歐陽自遠來說,他的夢很大,“中國人不能止步於38萬公裡外的月球,我們應該飛得更遠,飛到幾億公里、幾十億公里、上百億公里”。
  致敬辭
  他是中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他是歐陽自遠。他被譽為“嫦娥之父”,積极參与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目標與規劃的制定,為中國人登月探望舒廣袖的寂寞嫦娥而努力。
  聲音
  “有人會問我“你怎麼乾這些?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穿,是純粹的基礎科學”,研究者要忍受著孤獨、寂寞,沒有人關心,太難堅持了。但我一直感覺到中國總有這樣一天的出現:發射衛星、探測月球、探測火星,這個信念始終鼓舞著我。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我可以準備,吃再多的苦也可以,我寫了很多文章告訴大家這其中的偉大意義。”
  ——歐陽自遠
  十年大事記
  2002年國防科工委組織月球探測各領域的專家,由孫家棟院士和歐陽自遠院士負責編寫《我國首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綜合立項報告》
  2004年歐陽自遠被任命為中國月球探測計劃“嫦娥一號”工程的首席科學家,這是我國航天重大工程里首次設置首席科學家一職。
  在歐陽自遠任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期間,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成功落月。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z29hzbpj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